吴世恭是等了良久,汝宁军的大队才姗姗来迟。他们没办法行走得快啊!因为汝宁军所携带的大包小包的东西太多了。
这次和汝宁军同路的陈中之和江澄部,以及燕定山的漕兵部队,凭着吴世恭手中的那张朱大典的手令,在这一路上是吃得满口流油。
也许是朱大典疏忽了,他并没有收回那张手令。可吴世恭可不会忘记这张含金量极高的神器啊!他在归来的路上是拼命在沿途州县使用,毫无顾忌。反正不用也会过期作废的。
而这次到了济宁以后,吴世恭准备在济宁最后大捞一票。而且有着燕定山这个已经升任为副将的本地武官带领,吴世恭肯定能够捞到大量的好东西。
在明朝,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和及时运输,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把凤阳卫和扬州卫合并成为了漕运军队,设总兵一名,副总兵若干率领,归漕运总督指挥管理。
而明朝的漕运总督其实是个兼职。而主要的官职是地方巡抚。巡抚着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四府,滁、徐、和三州。衙门设在淮安。
当然,这位身兼两职的巡抚大人是掌管本地相当多的卫所军户和战兵的。不过负责漕运的漕兵,却都是凤阳卫和扬州卫的军户。
在明朝开国的时候,这个安排很妥当,因为当时明朝的国都就是南京。但当明成祖朱棣迁都至北京城以后,漕运的重心就迁移到了大运河上了。
因此,象燕定山这些凤阳卫和扬州卫的军户,也迁移到大运河各个要道上长期驻扎了下来,几代人繁衍,他们也就在各自的驻扎地落地生根了。就是前文出现的那名漕帮的堂主唐六。他也是这些军户人家的后裔,只是因为他是旁支,没有抽调到他当漕兵罢了。要不然,唐六也根本不可能在大运河上这么吃得开。
当然,燕定山、唐六他们的祖籍还是在凤阳或者扬州,他们的老家、祖坟和族中亲属许多还遗留在了当地。
而燕定山的驻扎地就在济宁城附近。作为地头蛇,这里有多少官仓,哪个官仓里有什么值钱货,他都是门清。因此这次就由他领路,大家一同去发此次出征的最后一批横财。
而看到汝宁军大队的到来。四海商行济宁分号的掌柜,也带着手下十几位伙计出现了。其实他们早就到了,也要迎接吴世恭和汝宁军。
只是薛雨霏的那种豪门排场,让他们不敢靠近。而吴世恭一出现以后,又钻到了薛雨霏的马车里再也没有露面。所以他们只好耐心等待着,直到看到汝宁军的旗号以后才过来拜见。
四海商行过来也是为了处理汝宁军带回来的货物的。而处理那些货物的琐事吴世恭也就不再多管了。他只是接见了一下那位掌柜。简单地和他交待了一下:什么货物运到京城发卖;什么货物用船运回汝宁;还要准备多少大车和人手在汝宁的官仓里搬运……
接着,吴世恭把朱大典的那张手令转交给周巡,与燕定山、陈中之和江澄道别以后,立刻带着杨如松新抽调的近百名护卫,连同薛雨霏这些人,离开大部队先行一步回汝宁去了。
见到吴世恭动身。杨如松也立刻安排了几名护卫快马回汝宁报信,让汝宁军本部的文武官员和吴世恭的内宅做好迎接的准备。
杨如松派出去的那个领头的报信护卫,是名办事稳重之人。应该说,这名信使是位很好的报信人选。可是没想到却出了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正是这位信使办事太稳重了。
当这位信使到达汝宁以后,只是禀告了吴世恭大约的归期和回来的人员数量,其他的东西他全部闭口不谈。尤其是在向内宅禀告的时候。
这信使并不是吴世恭从京城里带出来的护卫,而是吴世恭到了河南以后招募和提拔的。所以,他并不知道大户人家的规矩。
其实这位护卫也是有道理的。按照他小户人家的理解,男主人从外面带回来其他的女人,那又何必去向内宅多嘴去当那个乌鸦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