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公网>都市>恶念空间 > 第134章 荧幕
    范云汐又做了那个熟悉的梦,梦里有个男孩,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辛弃疾的词。他的声音很沙哑、很粗糙,但原本的音色却非常清越,就仿佛,他是因不停地的吟诵,才使得喉咙干哑,变难听了。

    她没见过梦里的那个男孩,不知道他的相貌、不知道他的名字、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不是男孩子。她看不到他、摸不到他,却能听到他的声音,感觉到他的存在。他嘴里吐出的每一个字节,均是那么的失落、悲伤,就如同离开水的鱼,即将干涸致死。

    范云汐有种预感,如果某一天,那个男孩真的出现在她的视野里,她一定能一眼认出他。

    她也喜欢辛弃疾的词。南宋抗金英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幼安,他的一生都是那么的传奇悲壮。

    范云汐还记得,小学六年级以前,她脑中甚至没有宋词的概念,她知道唐诗,并且很崇拜潇洒不羁的李白。直到她上六年级,语文课本上出现了一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范云汐当时就被这首词惊艳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多么欢愉、多么美好的词句啊。

    她以为,辛弃疾是一位闲云野鹤的山间词人,也只有醉卧山里的词人,才能写出这么幸福美丽的丰收词句。

    然而她错了。当她买来《辛弃疾词集》,并且看完词集的前言,才恍然回过神来。原来啊,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将领,史上著名的、文武双全的大词人。

    范云汐对辛弃疾的生平越发好奇。她忍不住去认识他,于是她知道了辛弃疾带五十人于五万人中生擒敌军将领传奇故事,也知道了辛弃疾南归之后,满腔抱负难以施展的无奈,还知道了辛弃疾与范如玉美丽爱情故事。

    范云汐最喜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里面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讲的故事好像是,元夕佳节,辛弃疾与范如玉游街赏灯,街上花灯千树,鼎沸非凡,他们便在赏灯之时走散了。尔后辛弃疾不断寻找范如玉,久寻而无果,蓦然回首之时,看到灯火阑珊的对面,范如玉就亭亭玉立站在哪里。

    范云汐知道,自己的理解可能不对。毕竟书上对这段话的解析也非常模糊,辛弃疾善用比兴,许多看似欢跃的词句,兴许映射的是南宋朝廷的腐败、自己对主和派的痛恨、以及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之类的比兴词句在辛弃疾的词中比比皆是。比如“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辛弃疾把自己比作遭人忌妒的阿娇,映射朝中主和派对自己的打压,又比如“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一番风雨过后,花径里满目狼藉,落后都随流水流走,绿叶反而变多了,映射的却是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早已七零八落。

    所以这句“蓦然回首”到底看到了什么,“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他”又是什么,范云汐也不知道。

    不过范云汐愿意相信自己的理解。她甚至预见到自己和那个未知少年见面时的画面,他会像辛弃疾一样,蓦然回首,看到正含笑的她。

    那时他肯定也会情不自禁诵出那首《青玉案·元夕》。

    现在是五一假的第二天。范云汐在家里闲着。她大学毕业已有两年,期间只回过一次家,每当她看到仿佛对自己恨之入骨的母亲,便不敢再多逗留片刻。

    她的父母在她初中时就离了婚。范云汐也不知道他们离婚的具体原因,可能是因为家庭条件太过糟糕,也可能是因为两人没熬过七年之痒。

    范云汐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回想起遥远的中学时代,范云汐心里仍忍不住悸动。她至今有些不敢相信,自己是怎么熬过那个满是暴力的少女时代的。

    现在好了,范云汐熬出头了,学有所成,有了稳定的工作,每天朝九晚五,逢年过节还放假,既轻松,也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