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近卫军现在的规模有约七十五万,包括十五万海军将士,六十余万陆军。
海军三大舰队各五万左右的规模,因为受制于战船制造技术的落后,暂时不会有大规模扩编的可能。接下来如果军队规模要扩编,那肯定是陆师人员的扩增。
如今的陆军规模已经不小,共计三十个整编的近卫师,十个近卫军。如今是战时,各近卫军驻防并不固定,曹越准备在战争结束后,效仿后世时候战区的编制,将各近卫军安排在一定的防区内驻扎,这样万一有战事,或者其他纷乱起来,可以就近调用军队。
三十个近卫师中,最终跟随曹变蛟出关作战的有七个近卫师,红娘子麾下如今有七个近卫师,黄得功指挥征伐四川的人马有九个近卫师,如今曹越手中供机动的人马,只有四个近卫师约八万余人。这八万人中,还有四万余是卫戍南京的人马,也就是说,如今曹越手中可供真正机动的人马只有四万余人。还好,新兵营中还有六万余人马还在训练,如果情况有变,这些人马也可以拉到战场上。
而原本大明官军中被裁撤下来的一些军士,被编成类似后世时候公安部队一样性质的地方治安部队,他们主要的职责是维护当地的治安,一般情况下不会加入征战队伍之中。
有这样编制的治安队伍,手中可供机动的军队数量虽然不多,但曹越并没太多的担心。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南方数省的大明官军,并未整编,没有编入大明近卫军的序列中,他们依然保持原来的样子。虽然说他们的战斗力不能和新编的大明近卫军相比,但暂时充充数基本不会有问题。战争还在进行,曹越觉得军队数量还是有些不足,但从全局角度来考虑,如此规模的军队数量。已经差不多了。毕竟供养如此巨大规模的军队,所需的花费可是个天文数字。
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并没完全解决,生产及秩序正在恢复中。有太多流离失所的百姓需要安置,国库的收入大部分要投到这些方面去。用于军备开支上的钱,现在从国库中支出一部分,再是把从北京缴获的那些钱银扔进去,曹越也把自己的家族产业整合到军工上来。诸多努力下。才保持现在军费开支不出现问题。依现在的情况,没有更大的空间扩展军队的规模,只能走精兵简政的道路。
曹越也清楚,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军备投入方面肯定会越来越多,但不可能将国库收入的大部队都投入到军备中去,因此军队的规模肯定要控制,百万以下的规模,是比较理想的。
除非以后走上扩张的道路,那样需要武装更多的军队。但现在,已经勉强可以支撑。
曹越知道,如果不是几线作战,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他也清楚,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内忧外患都解除,是所有人都期望的事。他也是这样,要是能在短时间内将建奴和流寇的威胁都消除,那大明将迎来难得的和平时光,各项改革可以较快地开展并深入。还都北京的事也可以考虑了。
随着战事进展的顺利,还都北京也就成了朝堂上官员们经常讨论的话题。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已经有很多年,在大部军民眼中,北京就是大明的国都。南京只不过是陪都性质的。北京既然被收复了,那还都北京是迟早的事。
只要北方的建奴威胁消除,西面的流寇再折腾不起风浪,那还都北京的事马上就可以考虑了。为了更长远的考虑,曹越也倾向于还都北京,毕竟后世时候北京也是华夏的首都。在曹越的心中,北京的份量也远比南京重。
还有,后世时候有传言,说定都南京的朝代都是短命的,综合历史上的情况分析,还真的挺有道理,再加上他也认为南京的地理位置不如北京来的重要,甚至连西安都不如,因此他也支持还都北京,不希望大明的政治为枢落在南京。
为了这个目的,几线作战也是没办法避免,曹越希望陕西和四川的战事都很快就平歇,曹变蛟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多铎的最后一点精锐消灭。
等这些目的都达到了,那天下也就太平了。
内忧外患都平息了,曹越也准备考虑更长远的打算。征战是不可能停歇的,对一上这种大汉民族主义者来说,开疆拓土是必须要做的事,周边的几个国家,一定要好好教训一下。
一个是朝鲜,一个是日本,及印度,还有一个是越南,这几个国家在曹越心里都没好印象,必须要将他们都征服。其他邻近大明的国家,也必须臣服在大明近卫军的铁蹄之下。
而要达到这些目的,国力的长足发展是必须做到的,而要让大明的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科技生产力的提升是必备条件,科技水平提高了,军工制造水平才会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才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