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说我没有交代主角的感情线,我保证我一定会在尾声章节里给大家一个非种马的圆满结局,诸位瞧好吧!)
长久以来,苏俄人不惜自残也要退出战争的疯狂举动以及那份被史学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诱因的《布列斯特和约》一直为协约国人所诟病,似乎苏俄人那时候再倔强一点,胜利的天平就会彻底倒向伟大的协约国。
事实证明这只是协约国人的意淫。
九月末,日本人辗转通过瑞士向柏林释放他们的和平信号,结果被屈耳曼领导的德意志外交部以超强硬的姿态顶了回去。
充当日本特使角色的瑞士人原以为德国会轻松放过甘愿放弃胶州湾以及德属太平洋所有殖民地的日本,理由很充分,三年残酷的战争让整个欧洲都精疲力竭,原本应该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美国人因为在奥克尼群岛海战中遭遇决定性的失败,悻悻退回美洲当起了缩头乌龟,战争在1917年9月继续僵持着。
其实战争进行到这里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军事素养、动员能力、军工科技以及战略艺术的较量,更是数个有个辉煌历史的强大民族耐力和意志力的终极对抗。在这场刺刀见红的交锋中,西莱姆以他的智慧带领德国走出内战阴霾,让德国历经坎坷后再次占据上风。
如今正是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关键时刻,瑞士人不相信德国人敢在这个时间分散精力。
事实是瑞士人迎头撞上一根筋的德国外交部,又在德国陆军总管霍夫曼将军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瑞士人找到了海蒂西莱姆,结果位高权重的王海蒂彻底暴露了他作为德国头号反日派的本来面目,悍然拒绝与日本人开展任何形式的谈判。
瑞士人并不知道即便是在德国战败的另一个时空。元首悍然吹响了反攻倒算的号角,领导孤独的德国走向复兴之路,而德国外交部在第三帝国异常需要盟友支持的背景下依然念念不忘屈辱的青岛战事,在帝国的政治生活中坚定不移地扮演着国内反日派中流砥柱的角色。
德国陆军也对日本人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只有雷德尔领导的海军看上了日本那支精悍的舰队,勉强充当亲日派的角色,可现在,只要是参与了奥克尼群岛海战的海军官兵就不会对向英国人租借两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日本人抱有任何任何好感,更遑论王海蒂这个历史异数。
一圈走下来,受人所托的瑞士人多少有些灰头土脸。还有许多困惑。
1917年,虽然德国人依然牢牢地控制它在非洲的几块地盘,经过德国海军两次大规模的海上援助后还有开疆扩土的趋势,但是德国在亚洲的全部殖民地已经丢失,纵使海蒂西莱姆天纵奇才。大洋舰队天下无敌,德国人也不可能在没有支援保障的前提下悍然决战太平洋!
瑞士人想不出德国可以用来制裁日本的办法。直到从1917年的寒冬持续至第二年初春的阿姆斯特丹谈判。作为参战国的日本被划分至第三档次国家,与不清不楚的希腊、中国、南美abc三强这些没有参战的国家并列,瑞士人才恍然大悟。
瑞士人将消息传回日本,虽然没有引发关东平原的超级大地震,但是震惊和恐惧还是有的。
大日本帝国的军人们和政客们不相信德国人会远赴重洋,在日本列岛的近海寻衅滋事。但是他们却从不怀疑丝毫不怀疑德国人重返亚洲的必然性。日本人身边已经有了一个只要恢复实力就必定会撕毁协议打破默契的苏俄,他们着实不想在远东给自己树立另一个强大的敌人。
这边日本人在苦苦思索结束战争的办法,另一边,高卢雄鸡终于坚持不住。在初秋时节轰然倒下。
柏林兵变之后,法国人敏锐地意识到德国各派势力有了政治和解的意向,为了尽快解决巴黎兵变事宜,积蓄力量应对德国大军的反扑,法国政府开始与巴黎叛军举行谈判。
这一次,法国政府将姿态放得很低,却没有意料到盘踞在巴黎的叛军并不相信一贯唯我独尊的法国政府突如其来的低姿态。
像黄金一般珍贵的夏末和初秋,法国政府在连续四轮以失败而告终的谈判中持续虚弱,与巴黎叛军达成协议后,他们又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梳理法军的指挥体系,而在同一时间,德意志共和国成立,《布列斯特和》和《德波条约》签订,德国海军陆战队突然登陆英国北爱尔兰岛,德国陆军持续增兵法国前线,恫吓法国。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法国人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释放善意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