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形容游子的一种情思,当然人本高级动物念旧的情结总是根深蒂固体现在诸多的文化元素中。比如建筑,宏伟的罗马柱巨大的西洋壁画间混杂着飞檐斗拱窗雕石阶的中华元素,一眼就能分辨艺术风格渗透着国人思乡的情怀。
印度尼西亚W市华侨工商联合会便是这样一种带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大厅内当值主席黄文杰正在介绍文化交流团的情况。
“七百多名中小学生,是在全国二十几个州推选出来的,他们大多是第四第五代华裔子女。他们当中大多数人是没过回过家乡的,许多人基本听不懂故乡话。孩子们对于故乡,祖先,唐山,祖国这样的词汇认知大多停留在一种框框的概念上。更别提对家乡文化,民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当然,这不能怨孩子。你们这次陪同孩子回塘州的家长也有二百多人吧。试问有几位能听懂家乡话?”
“懂一点。”
“能讲几句。”
“我们家祖父会。”
台下像开了锅的热水,热烈议论着。
“好了,静一静!咱们现在就请塘州来的文化使者上官文燕小姐为大家讲几句地道的家乡话!大家掌声欢迎!”
两束明亮的聚光环将上官文燕推向舞台中央。一袭抹袖高开叉的小花红旗袍裹着曼妙身姿让人感到中国传统服饰无以附加的美丽。
“塘州话属于世界重要的流行语曾随宇宙飞船遨游过太空。”台下是一片掌声,故乡的语言竟为世界流行语这让与会者大为兴奋。
塘州电视台的李导曾开玩笑地说。“你只要在我镜头前晃来晃去就行。”
虽然这是玩笑的话,但一张倾国倾城的脸配上圆臀玉腿细柔腰想不引发媒体轰动都难。
联谊,合影,参观,文化使者的工作是繁忙的,日子也在不时浮泛的私情人走过。只是倥偬之间常有一丝愁绪悄然在心头徘徊。不辞而肯定让他难以释怀。
塘州市城西的玉清宫,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两度毁于兵燹。现关帝殿,玄武祖师殿,三清殿,避雨亭等主要建筑均是清代嘉靖年间修复与扩建的。其建筑形式主要为石柱铁瓦,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气素然。寺庙因年代久远祥瑞所在,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千年道观是塘州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见证,回塘州的千人侨胞团第一天便被安排前往参观。在玉虚观中最让人称道的是后坡上的避雨亭。避雨亭前有三棵马尾松虽历经六朝而不衰,其松枝端的松针犹如张飞的胡须横生倒长。据说当年塘州第一任知府是清官,却屡遭贪官诬陷最终被朝廷罢官限期还乡,回家途中路遇此地恰逢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知府一家无处可躲便跑到松树下避雨。雨一直下随行衣物尽皆淋湿知府无奈仰天叹到。
“既是清白何惧雨水。”说完转身拜了拜松树。
“兄也算尽力了,请受吾一拜!”话音未落松针突然呈怒发冲冠状直指苍穹。说也奇怪!突然雨停风住,天空放晴,知府一家正欲上路却见有快马飞驰而来,原来朝廷查明事实,皇上亲笔御书,知府官复原职。后来当地百姓感于知府勤勉集资在此修建了避雨亭,在后来才有了道观,而松树自那一怒后再也无法复原。
导游的解说词寄托着人们莫种感天动地的情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法则也确实令道观声名远扬,求护庇佑的人如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也许被道观香火缭绕的现场和古老的传说感染华裔侨胞文化交流团及塘州陪同参观的领导及队员们也纷纷取香进殿,拜神许愿求保佑。
难得片刻闲适,上官文燕溜达到偏殿无阳光处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