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晴和阿辉早早就出发,昨晚接到工作任务,要求他们俩到平辽镇去了解关于杨平华工作期间,在不在岗的问题。
这是一个隐形任务,只有阿辉知道这个才是主任务。同时,小晴并不知情,她接到的任务是,到平辽镇了解干部们对镇领导班子工作的评价。并不要求调查比较全面,主要是对杨平华这个镇长,群众的认可度。
这样的工作任务虽说也算一般性的工作,但纪委这边只有的工作,不是常规性的任务。主要是杨平华这个镇长,才到任不久,做一番工作,也在范围之中。
两人下车,阿辉说,“小晴,我们先直奔杨镇长办公室,见他一面在谈起他。你觉得呢。”
“也好。”小晴觉得,既然到平辽镇来了,见一见杨平华这个镇长,接下来他们在平辽镇进行工作,才不至于让镇长要领导误会。毕竟,纪委的干部到来,有着不一样的意味。
问了问一个镇里干部,两人到镇长办公室敲门。自然没有人在的,两人便在门外等半小时,已经过了上班时间,依旧没看到杨平华出现。这对一个镇长而言,既不正常,有很正常的事。
因为作为一个镇长,按时上班那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作为镇长,要做的工作方方面面不一定每天都要先进办公室再做工作。小晴等半小时没太多感受,但阿辉却得到目的。
阿辉需要的就是第一个印象,那就是在杨平华办公室外找不到他,说明他确实离开工作岗位。写材料时,只要将这一事实进行描述,领导看后,会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印象,自然很明显。
两人遇到第一个镇主要领导,自然是张平友这个工会主(席),这也是之前安排好的。小晴不知张平友底细,但作为工会主(席),正科级,在乡镇的发言权和威信都是很有说服力的。
阿辉得知对方在平辽镇的职位后,说,“张主(席),刚刚我们到镇长办公室准备找杨镇长,等半小时都不遇见。知道他在哪里吗。”
张平友微笑着,摇摇头,“杨镇长好几天不见面,也没看到他布置工作任务。我也在找他,干部们也有好几个人准备请示工作,同样没见到他。你们要找杨镇长,下一次吧。我见到杨镇长后,给你们打电话,可行?”
“那就多谢张主(席)。”阿辉说,“我想问问,杨镇长到平辽镇一个月了,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对杨镇长都是什么印象?评价如何?”
张平友稍微严肃些,说,“在人背后,不谈别人是非。这是我个人的原则。对于杨镇长,能力还是具备的,至于其他,我就不展开说了。而干部和群众对乡镇主要领导的评价,口中说的,也不一定是心里所想,是不是?再说,部分干部或群众的意见与看法,也不一定都准确、全面,对不对?”
“感谢张主(席),你的情怀很高。”阿辉说。
等张平友离开,阿辉故意摇了摇头,说,“杨镇长这个人,突然上位到主要领导岗位,确实需要时间来适应,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小晴,你对杨镇长是什么样的印象?不说传闻的那些,就说今天的印象……”
“没见到人,也没问几个人。现在说印象,为时过早了吧。”小晴说,“工作过程中,还是不要先入为主的好。”
阿辉了解小晴这个人,听她如此说,心里明白,效果已经产生了。接下来,要见到的人,自然也会是张平友暗中安排好的。只要见到这些人,这个印象就会加强,再找龙秀品、唐臣功等主要领导谈谈,差不多就可返回县里,做工作汇报材料。
接下来,他们遇上两个镇里干部,阿辉便找他们谈话。小晴也在,随便找一件办公室,说明身份后,阿辉开始文化,没有直接问杨平华离岗的事,而是问他们今天要做什么工作。
其中一个干部说,这几天,找杨镇长汇报工作都没找到,已经连续三天了。他们这时过来,是要碰碰运气,看是不是能够遇见镇长,汇报之后,才能去落实这一工作。至于对杨镇长的印象,两人的说法也是事先做过设计的,初听是对杨平华的肯定,可稍微琢磨,便听出杨平华经常不在镇上,莫名其妙地消失一两天。
这两人谈过后,签字。阿辉主动去找一个人,口气还是和之前的差不多。到这时候,阿辉也明白,主要的结果已经够了,才找到刘富文进行谈话。刘富文口中所说的杨平华,自然完全不同于张平友和先安排好的几个人。